澳门永利集团3044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

教工门户学生门户书记校长信箱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文化建设
共话文化建设之路
发布日期:2016-04-22 浏览次数:  文章字号:   

     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体现,文化改革,既需要在国家层面做顶层设计,更需每一位公民热情参与。 
“推进文化改革发展。用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、汇聚力量”,3月5日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,并作为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中的重要内容。两会代表和委员,针对文化战略,建言献策。


  文化遗产 
珍惜这颗掌上明珠

  李克强总理强调,要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”。文化遗产代表民族的过去,如何面对过去,影响着面向未来的态度。针对这些全人类文化宝藏,如何保护、利用,代表、委员们有着自己的看法。 
“科技创新是实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唯一途径。”扎根戈壁滩50余年,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樊锦诗委员,提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见解。“近年来通过联合攻关,我国已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,解决了一批文物保护中的重点、难点和瓶颈问题。一些领域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,国际话语不断加强。通过对石窟寺壁画保护技术的持续支持,我国已从十余年前的受援国发展成为技术输出国。” 
面对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代表、委员们将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。“非遗保护说到底是对非遗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。 
一系列数字讲述了非遗传承人“普遍断层、后继无人”的现状:截至2015年8月,已公布的四批198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有250位去世;1979年至2006年评出的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已离世73位。 
着力抢救性保护传承人的影像资料。防止“人走技失”迫在眉睫,“在关注传承人健康的前提下,尽快组织力量用口述历史、原生态记录、制作全程影像的方式,全面保存非遗项目的完整影像资料,力求达到根据影像资料可以复原非遗项目的要求。”朱永新委员的提案恳切务实。 
在保护的同时,代表、委员也就如何利用这笔珍贵的财富建言献策。全国政协委员、诸城派古琴传承人高培芬,一生为古琴的保护、传承倾注心血,她带来了“健全‘非遗’保护传承保护体系,加强行政监管职能”的提案。她认为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“传承是最好的保护”。应将优秀的“非遗”项目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,让孩子从小就接受“非遗”熏陶。 

群众文化 
亟待公共资源滋养 

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李克强总理提出: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。” 
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、改造社会的创造,吸引着人们参与改造环境、转变风气和建设文明生活。20世纪80年代的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活动,就为社会文化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,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,应该如何引导呢? 
全国政协委员陈思思的提案涉及基层群众的广场舞与广场文化。她说,在调研中发现,广场文化需要规范,她建议通过成立类似广场文化协会的组织,在设备方面、场地方面统一安排,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生活。

  3月5日,来自新华网的小记者在北京会议中心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莫言。据介绍,莫言此次带来了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关提案。 新华社发

  长久以来,有关广场舞的诸多新闻不断见诸报端。 
前几日,湖北省一女子因广场舞扰民忍无可忍,将对方音响摔碎,惊动警方介入调解。表面上看,这是广场舞参与者与周边群众的小摩擦,但其背后则体现着群众文化活动中,必备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足。 
李克强总理提出,“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”以及“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”。公共文化资源不止是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象征的图书馆、博物馆、院线、剧场,更是扎根社区、乡村的活动站、阅览室、公园和休闲广场。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中心,健身场所更为有限,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,尽可能提供公共文化资源,不妨从为居民提供不扰民的广场舞场所开始,从研究规范广场文化活动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开始。 

 社会文明 
缔造大国国民素质 

“倡导全民阅读,普及科学知识,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。”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。 
经济高速发展,结构转型升级,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作为崛起的大国,如何缔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,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。 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提出了《关于注重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》。觉醒大师说:“我国现有的青少年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,最常见的是生活在‘四二一’式的家庭之中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大都养尊处优、骄宠有余,普遍存在着: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,缺乏尊师重道品行,自私任性,合作与分享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。”他认为,传统文化是破解这一弊端的良方:“国学不仅是‘之乎者也’,更是一种价值观、人生观。学习和诵读古诗文,既是一种文学积累,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素养,提高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,在潜移默化中促成人格的全面发展。借助读经明理、礼仪传授等形式,为童蒙时期的少年儿童传授中华国学,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和魅力。” 
国民素质教育,从学生抓起;构建先进的社会文化,更需要从全社会层面入手。民进中央“关于建设创新文化,推动创新发展”的提案站在更高角度,给我们深刻启示。提案直指:“在社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不足”,并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主要表现为学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,科研成果‘泡沫’严重、成果评价普遍虚高,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有所蔓延……然而,究其根本,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,在于我国创新文化的缺乏与引领作用发挥的不足。” 
面对存在的功利主义、批判精神缺失、规避风险思想浓重、做学问没有受到足够尊重等现象,议案指出“创新文化不是无根之木,需要制度保障”,并提出了改革建议:制度设计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学术交流;深化教育改革;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及完善科技查新服务。 

 “试错” 
前进的勇气 

在民进中央的提案中,这句话格外引人注目:“要爱护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倡导‘探究精神’的培养,鼓励、支持孩子提问题、找答案,鼓励创新、允许失败,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‘试错’,从幼年培养伴随其一生的创新基因和文化性格。”探究精神不仅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,更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内生动力。“创新基因和文化性格”是孩子的禀赋,也是民族、国家前行脚步的依靠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,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:文化遗产亟待更深层次的保护、利用;群众文化需求要更好地满足;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国国民素质需我们一同构建。在前进的脚步中,我们敢不敢“试错”呢?“试”未必会“错”,“不试”则只能停滞不前。在文化改革发展中,新的方法、思路尚有待探索,在探索“试错”的过程中,创新基因和文化性格会植根在民族血脉中,蔓延生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来源:金融时报

【打印】
XML 地图